党史铸魂、水语传情、推普连心三部曲 青声同音志愿队走进石板村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时间:2025-08-14 14:45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青声同音”民族团结志愿服务团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爱国主义基地抗日旧址石板村,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水语传声”“推普连心”三大主题活动,与当地村民共叙家国情怀,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党史铸魂——聆听抗战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在石板村抗日基地,村支书给志愿队成员们生动描述了水族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斑驳的老墙、沧桑的木房,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志愿队成员在分享会上动情地说:“水族同胞的抗战精神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一次精神洗礼,更让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水语传情——七旬党员“声”动讲述,乡音传承助力文化保护
“入了党,村民才相信我说的话!”七旬老党员潘芝会面对镜头,用水语深情回忆1998年入党后带领村民建设村寨的往事。同时采访了当地的马尾绣绣娘和水族手工染布艺人,聆听她们的故事,记录她们精湛的手艺。后续志愿队将这些鲜活的故事,制作成双语视频和音频,通过二维码等形式捐赠水族博物馆,让更多人听见“水”的声音和“水”的故事。“水语是我们的根,但年轻一代会说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记录特别有意义。”潘芝会感慨道。活动既保存了珍贵的水语文化,也为民族团结注入新的活力。
推普连心——诗歌声里架起沟通桥
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和老人普通话交流困难的问题,志愿队开展“一对一”普通话教学,耐心纠正发音,并帮助老人下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APP并指导使用。“现在我也可以教我的奶奶说普通话了!”小朋友的雀跃让志愿者倍感欣慰。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通过推广普通话,志愿队既助力乡村振兴,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童声中生根发芽。
从红色历史的回响,到水语乡音的传承,再到普通话搭建的连心桥,由艾子楹、杜丽敏带队的青声同音志愿服务团以“三部曲”奏响了石板村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队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土地,以专业所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图文:杜丽敏
二审:艾子楹
三审:丁 汀